这种技术,1天让汽车“跑”32万公里?
毒舌科技 元宇宙技术 2023-06-08 09:53:45 · 热度999

来源 | 毒舌科技

作者丨潘磊

 

一辆汽车正在雨中以接近100公里的时速完成转弯,这时对向车道的另一辆汽车突然越过道路中心线,一场交通事故看上去已经无法避免。
 
但实际上真的“避免”了。
 
自动驾驶系统的摄像头和雷达识别到了高速接近的物体,并向ECU(电子控制单元,即行车电脑)发送了图像,系统实时处理数据,并采用最有利的行动步骤以避免碰撞或者减少损失。
 
对于自动驾驶系统来说,需要“学习”所有类似的场景,以达到最终不依赖人类驾驶员的目的——但如果这些“学习”基于真实车辆,并在真实路况中上演一次危险的碰撞,那代价就过于昂贵了。
 
一种名为“硬件在环仿真(Hardware-in-the-Loop,简称HiL)”的技术,由此应运而生。
 
这种扮演“工具链”角色的技术,能够通过一个测试台架,测试和验证复杂软件系统,其中包括自动驾驶系统,以避免旷日持久和耗资巨大的整车试验。
 
在中国智能汽车产业链崛起的背景下,初创公司也找到了在工具链领域的机会。
 
不久前披露了近亿元人民币的Pre-A轮融资的“蔚赫信息”,做的就是这种HiL生意。
 
这种技术,1天让汽车“跑”32万公里?
 
根据睿兽分析的信息,这是一家汽车电子开发测试设备及服务提供商,是工业控制系统自主工具链领军企业,能为客户提供HiL硬件在环测试设备及服务。

01

对于初创公司来说,客户很关键——如果你有一大票客户,那么成功的概率就会高很多。
 
蔚赫信息刚好就有客户。
 
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HiL本土玩家,目前已经有蔚来、上汽、吉利、东风、长安、奇瑞、比亚迪多个车企客户,同时百度、华为等高科技公司也是其客户。
 
拥有这么多客户的原因之一是,现在中国已经是全球智能汽车行业创新的领头羊,而且在“软件定义汽车”的大背景下,车型开发周期被大幅压缩,同时软硬件迭代速度也堪称惊人。
 
BCG(波士顿咨询公司)说,仅仅从内燃机到电动汽车 (EV) 的转变就足以撼动整个行业,而通过软件进行的创新也正在改变游戏规则。
 
现在有关自动驾驶或者类似于BMS(电池管理系统)等核心算法,无一例外都需要充分的测试和验证,才能上车并给到用户完整的产品力。
 
这些测试和验证,离不开HiL这种仿真技术。
 

这种技术,1天让汽车“跑”32万公里?

HiL系统

具体逻辑在于,自动驾驶技术需要通过真实场景去积累数据,并持续训练算法。
 
在以往,通常是部署一个庞大车队,通过收集真实道路数据优化算法,这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成本——据称每英里测试成本为7-10美元。
 
HiL行业的价值,就在于通过仿真技术构建了一个高度真实的软件测试环境,以此去训练AI,从而逐步实现自动驾驶。
 
HiL行业由此起飞了,蔚赫信息也顺利拿到了近亿元融资。
 
但这玩意儿是个高科技,不是谁想玩就能玩。
 
蔚赫信息能跻身这个领域的原因,除了团队都有大厂经验,且下手比较早之外,还在于去年底完成了对德国BOSCH集团子公司ETAS旗下全球HiL品牌——LABCAR的IP和技术收购。
 
LABCAR能够在HiL领域摸爬滚打近30年,肯定不是一个小角色。
 
有资料显示,目前LABCAR是全球汽车HiL细分领域TOP2品牌。
 
这种德国品牌的好处是,其在供应链中的戏份非常稳定,换句话说就是不缺客户。
 
蔚赫信息把LABCAR买过来,实际上也把那些客户买到手了。

02、大佬级玩家,早已切入HiL领域

在蔚赫信息收购LABCAR之前,HiL领域几乎没有能打的中国玩家。
 
dSPACE、BOSCH/ETAS LABCAR、NI等老牌供应商统治了市场。
 
在这其中,NI(National Instruments,国家仪器公司)在纳斯达克上市,早已切入自动驾驶软件测试领域。
 
这些公司的确能解决问题,但工作节奏偏慢,想让他们配合研发进度,近乎于天方夜谭,而且也不便宜。
 
众所周知的是,中国的智能汽车玩家已经在产品力层面卷到天边了,而自动驾驶技术又是重中之重。
 
这种内卷甚至每天都在发生。
 
所以这些车企迫切需要中国本土供应商,能搞定他们的测试难题。
 
蔚赫信息买来LABCAR,相当于切入了一块暂时没有本土对手的蓝海市场。
 
但需要注意的是,已经有Tier 1布局HiL领域。
 
比如APTIV(安波福)就在《对汽车软件开发下一阶段的畅想》白皮书中说,考虑到对特定软件测试的复杂程度(行人、汽车和各种障碍物等),包括硬件在环 (HiL) 在内的更真实测试,能够利用全球资源,解决软件测试方面的挑战。
 
现在,通过自己的HiL测试,APTIV的技术人员每天都能“模拟驾驶20万英里(约32万公里)”。
 
这个数据很惊人。
 
而且到目前为止,APTIV96%的测试过程都实现了自动化。
 
这是强悍的大佬级对手——要技术有技术,要数据有数据,要钱有钱,要客户有客户。
 
但对蔚赫信息这样的中国玩家来说,依然有不小的机会。

03、车企吃肉,产业链喝汤

对于大多数吃瓜群众来说,自动驾驶是中国人在这波智能汽车浪潮中的主要筹码之一。
 
比如美国有特斯拉、Waymo(谷歌孵化的自动驾驶技术公司),中国有百度、华为,以及小马智行、文远知行、毫末智行,等等。
 
在观感层面,老美可能还是要强不少,毕竟特斯拉有FSD(Full Self-Drive,完全自动驾驶),而且大规模装车了。
 
但中国人在对位中也不至于太吃亏,在路况比美国更复杂、技术难度更大的情况下,也能拿出来不错的东西。
 
这让中国在自动驾驶创新方面,至少不会像燃油车时代那样,由于在机械创新方面底子薄、能力差,那种开不坏的发动机和变速器,我们使劲憋也憋不出来。
 
所以在致敬老美的同时,中国人也无需妄自菲薄,毕竟双方基本上并驾齐驱了。
 
不过能做到这一步,跟一大票崛起的产业链公司有莫大关系。
 
这些产业链公司不一定都能成为宁德时代、百度Apollo那样的巨头,但类似于蔚赫信息这种接近于底层技术,为行业提供“工具链”的企业,同样也有不错的生意。
 
这是一种生态——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车企能吃到大肉,但为车企提供基础产品力的产业链公司,也能喝到汤。
 
燃油车逻辑也差不太多——德国有BBA(奔驰宝马奥迪),也有博世、采埃孚(ZF);日本有丰田本田日产,也有爱信和电装;美国有通用和福特,同样也有李尔、安道拓和博格华纳。
 
现在中国人来了,肯定有人要腾出位置,所以中国汽车产业链抖起来了。
毒舌科技
0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