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狂飙不止,欧洲人慌了。
一方面,本届上海车展上,国产品牌展台上到处都是来学习取经的老外,其中多数来自欧洲。
另一方面,有人已经发出了明确的警告——如果欧洲汽车行业再不努力,中国汽车很可能每年要在欧洲卖出去100万台!
如果这个警告变成事实,那意味着中国汽车在欧洲的销量占比将会超过10%。
这个警告其实很严肃——因为来自零部件大厂佛吉亚CEO帕特里克·科勒(Patrick Koller)。
科勒认为,相对于中国同行,欧洲车企的差距是全方位的,“中国人将会在欧洲卖出100万台新车”。
某种程度上,科勒的警告看上去可能有点早。
以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商比亚迪为例,其刚刚在欧洲推进业务。
根据市场研究机构Dataforce 去年12月的数据,比亚迪当月在欧洲的销量未超过1000台。
01、中国车企碾压欧洲车企?
科勒得出那个“每年在欧洲卖出100万台”的结论,主要来自制造成本。
今年年初他就说,欧洲车企在小型新能源车方面的制造成本,差不多要比中国车企高出1万欧元。
这就完全没法玩了。
而且现在欧洲的年轻消费者,也正在寻找更便宜的廉价电动车。
上海车展又一次让科勒震撼。
“已经不仅仅是成本问题了。”他说,差距是全方位的,在性能配置以及智能化元素方面,中国车企完全碾压了欧洲车企。
最重要的一点在于,中国人已经可以造出售价仅为1万欧元的电动小车。
在他看来,中国的低价电动车击败同级别的欧洲车毫无悬念。
另外,欧洲人对于欧洲车企的品牌信仰,也不再是购车时的决定性因素。
“消费者心理是相通的。”科勒说,欧洲人买车同样讲究性价比,而中国车企在这方面无可匹敌。
基于此,他警告欧洲车企需要在未来几年面临的一个现实,就是眼睁睁看着中国车企每年在欧洲卖出多达100万台新车。
情况是不是真如这位CEO所言,中国车企已经在欧洲无敌?
某种程度上,这可能真的会发生。
02、中国人打通新能源产业链
很多人可能对中国的动力电池称霸全球有所耳闻。
根据EVTank发布的《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(2023年)》,中国锂离电池出货量在2022年为660.8GWh, 在全球出货量中占到近七成。
来自韩国的行业机构SNE Research的数据也显示,光是中国电池巨头宁德时代2022年的装车量就达到191.6GWh,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占到了37%。
再加上比亚迪、中创新航、国轩高科等电池企业,中国人事实上已经统治了全球动力电池行业。
但中国公司只是在电池领域做到了全球老大吗?
事实上,在激光雷达、智能驾驶、线控底盘等涉及新能源汽车的多个核心环节,中国公司均走在了全球前列。
可能正是因为电池领域的优势太过明显,才让汽车产业链的其他优势环节被忽略了。
这种产业链的集体提升,实际上能够形成一种协同,从而在整体上降低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开发成本。
简单地说,同一块电池,在美国制造和在中国制造,完全属于两种状态——在中国能够找到所有制造电池的供应商,包括锂电池隔膜、电解液、正极和负极材料等,但是在美国,可能很多材料还需要从中国进口。
甚至在锂矿开发方面,中国人也走在了前列——南美、非洲的锂矿,都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。
总体而言,中国人已经从上游锂矿资源,到下游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闭环,短期内这在美国和欧洲都不太可能实现。
03、中国车企,赴欧建厂?
科勒给出的建议是,对于欧洲车企来说,要么超越中国人,要么就接受现实,选择融入中国人已经搭建完毕的产业链。
他带领的佛吉亚,作为零部件供应商,显然选择第二种玩法更接近现实。
“我们要寻找和中国车企的更多合作机会,以分享中国汽车在全球扩张带来的市场蛋糕”。
至于中国人每年在欧洲卖100万台车,他认为那也理所应当。
另外,中国车企对于欧洲车企的另一个冲击,在于后者的优势往往是燃油车,而在全球汽车新秩序中,燃油车已经被认为是昨日黄花。
没人需要发动机了,这就是现实。
事实上即便是欧洲自身,也已经宣布了要在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战略。
这将导致市场剧变——一方面欧洲车企转型相对缓慢,同时无法规避环保压力,另一方面中国人的廉价电动车正打算挤入欧洲市场。
但对中国车企来说,掌握了产业链优势,真的就能搞定一切吗?
还真不一定。
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美汽车大战为例,日本汽车打入美国几乎遇不上对手,但很快美国政府就不同意了。
最后怎么解决?
日本车企还得在美国建厂,以分享利益的形式,在美国拓展市场。
从这个意义上说,特斯拉在德国建厂,实际上已经体现了一种先见之明。
毕竟欧洲人也会玩产业政策,甚至还更有经验。
所以中国车企会不会在欧洲出现建厂潮,或者和欧洲本土车企合资?
一切都是可能的——就像上世纪80年代欧洲车企来中国淘金一样。
